人格塑造
     
心理解读眼球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 
一个认真听你讲话的人,眼球绝对不会向上翻起。一个积极动脑的人,眼球也绝对不会定住不动。总之,眼球往上时是视觉的、影像的;眼球在中间是听觉的、声音的;眼球往下时是感觉的、身体的。

下面用图片展示眼球运动与大脑的关系:以多数人为主来介绍,他的左边──也就是我们看时,我们的右手方向──为过往记忆区;而眼球的上中下分别为视、听、触觉区,这个倒是人皆同之。

视觉运作:(图中下方是引导思想的问题,有助于导出视觉过程)


视觉回想(VR:Visual Remenbered):回忆过去所见的画面,像脑海里的档案照片。

比如:

“你昨天晚餐吃了什么?”

“你家附近有几间便利超商?”

视觉想象(VC:Visual Constructed):想象从未见过的样子或创造新的画面、组合。

比如:

“假设你以后要住的一个新的地方?”

“橙色皮肤的河马长有刺和爪的样子”

这通常也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或思考管道。比如教学中的影响记忆法,就是灵活运用的这种模式:当老师要教学生的是“可视化”学习策略时,像记忆英文单字,或记忆地图或朝代人名表等,应用影像记忆是较为有效的。这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眼睛是否朝上,或是能够引导他们眼睛朝上好帮助脑海中产生画面。

听觉运作:(图中下方是引导思想的问题,有助于导出视觉过程)


听觉回想(AR:Auditory Remenbered):回忆过去所听过的声音、言语。

比如:

“你的闹钟的声音是哪种声音?”

“你刚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怎么说的”

听觉想象(AC:Auditory Constructed):倾听从未听过的声音,或声音的组合改变。

比如:

“用风声和雨声创作一段旋律…”

“如果鼓声改为电吉他的声音,那…”

当进入听觉运作时,眼睛可能会定在中间,或左右扫瞄的“想”──内心在听一段声音或自己讲话的声音,自己在想事情,而这“想”是用声音话语的形式。(有些人的“想”是画面,则眼睛会朝上。)

触觉运作:(图中下方是引导思想的问题,有助于导出感觉过程)


听觉用字(AD:Auditory Digital):内心的话语;内在对话、内言。(通常有情绪)

例如:

“对自己说几句常用的鼓舞自己的话。”

“默哼一首你喜欢的歌。”

内心感受(K:Kinesthetic):情感的触动或身体触觉、内在感触。

例如:

“手摸着菠萝的表皮有何感觉?”

“快乐的滋味?当你沉闷的感受是..?”

进入感觉运作时,会伴随有身体的触觉和内在感受。通常有心情时眼睛会往下,不管是沉湎在幸福情怀或是心有酸痛。试试看,刻意地眼睛往下,想想你住家的外观;再眼睛往上想想你住家外观;哪个对你容易些?大部分的人是要让眼睛往上才好“看出个端倪”。

不过这些理念对于有很强的身体感觉倾向的人来说,不太适用。他们喜欢操作(会要走来走去,或甩笔,或一边听课一边涂鸦,嚼口香糖…)才能进入状态,或是通过某些感觉性的刺激才能进入状态,因而不能单一的根据视线运动来判断心理状态。

心理练习:


有没有发现你的眼睛会偏向一边?(创造区多在右边,但有人是反过来的)还有,你也可能左右边都闪到,一边抓旧的声音(内心跟自己说一些,或回想一些事情……),一边拟想可能要留的话——创造新的声音资料。

还有,你可能会先眼球往下,再往左或右边。这时候是碰到了内在感受或有些内容,比如说“无聊~!”“哼!谁甩你呀!”

如果你眼睛往上,那么你可能是在构某些情景和字句说词。(这时你是用视觉画面来进行这一段的。)

人格塑造
成长阶段
主题教室
政府支持